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智能 > >> 内容页

观焦点:陕西渭南:激活文化生命力 传统村落焕生机

2023-06-06 20:24:46 来源:人民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十年来,共有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前,人民网记者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现场采访等环节,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了解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经验,推出“传统村落万里行”系列报道。

“针对老宅年久失修而弃、现代宅院建筑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我的设想是修复自家老宅,不求高、大、上的房屋建筑和装饰,但愿将渭北等优秀传统宅院的传统家风文化,容纳浓缩于我的新现代四合小院中。”今年4月,年过六旬的灵泉村村民党建斌提出了关于改造修缮自家老宅“敦厚堂”的想法。

党建斌的老宅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坊镇灵泉村内,是一个较为典型古朴的农家四合小院,正处在文化古村旅游景点专线上。2021年八、九月间阴雨连绵,老宅部分倒塌。同年十一月,党建斌返乡目睹心寒,百感交集,一时陷入了“抛弃”还是“修复”老宅院的“两难”之中。


(相关资料图)

“去年,欣逢当地县委、县政府提出实现‘着力促进文旅融合、激发三产活力’的目标要求,我有感而发,想着为县域和村镇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做点有益的事。”党建斌在纸上写道:“近几个月来,我查阅了大量民间传统建筑文化和民俗家教文化,实地走访了北党家村、灵泉古村宅院及现代新建宅院等许多有特色的建筑,因此,大胆提出了设想。”

在筹划期间,综合专家意见后,党建斌进一步坚定了修复“敦厚堂”老宅的信心,并草拟了《“敦厚堂”修复方案》。若老宅如愿修复,他计划将此小四合院设为公开“景点”,无偿提供给村上,用以丰富旅游文化,以助灵泉古俗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以文化之韵赋能村落改造

曾经,岁月的冲刷与洗礼,让渭南乡村不少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尚未塌陷处倒塌的风险也随之大大提升。其中,不乏像党建斌一样的村民,他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中来,期待着老屋再“焕新”,能重塑渭南古村落记忆,加之以文化促旅游、以文化促保护、以文化促发展。

灵泉村位于合阳县东15里,黄河西塬畔,是关中民居村落的代表之一。回头看,改变早已悄然发生。转机,始于2013年。

“这一年,我们的灵泉村古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评为国家生态文化村,201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被公布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灵泉村党支部书记党建森说,也正因为此,灵泉村在民居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申请专项资金,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而要真正挖掘村落原汁原味的文化,就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党建森介绍,多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灵泉村自筹资金启动了“外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内部更加方便实用”的“印象灵泉”项目建设。村“两委”班子在思想上注重古建保护工作,全体村民已形成了“保护古建、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也了解到,近年来,灵泉村成立了“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监督指导,保护“影壁脊兽、两檐流水、青砖蓝瓦”的关中民居风格。

诚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如何让传统村落接续过去的生命力,重新焕发生机,这或许是一个终身课题。

“传统村落要得到有效保护,就要因地制宜、分类保护、活态传承、尊重传统、尊重文化,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亦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通过文化赋能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就要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特色文化。同时,也需要民众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自信,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有共识,最好能让群众能直接参与到保护行列中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二级调研员周文理表示,传统村落保护的初心使命就是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保护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环境,保护村落里的传统建筑、传统民居、古井、古路、古桥、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

在他看来,通过改善传统村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就地留住原住民,吸引新乡贤回村、新村民进村,留住乡亲。提炼传统营建理念、智慧和方法,挖掘发展传统村落里特有的农事节气、节庆活动、民间艺术、乡风民俗等,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文明新气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传承和延展文化遗产生命力

事实上,合阳灵泉村被称为小版党家村,而被称为“民居瑰宝”的韩城党家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村和灵泉村一样,多数人姓党,党姓也是这个村4个老姓之一。

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可见当年之盛况。

“我们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距今已约有690多年,现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125座。像这种规模和水平的古居民建筑群,不要说在陕西,就是在中国北方地区也是极为鲜见的……”党家村书记党小涛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村子的变化。

“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古老,然而,古老也让它的生命力显得格外脆弱,若保护不及时,党家村消失的预言绝非危言耸听。”党小涛对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格外重视。

因此,党家村主动引导居民对古建筑进行自觉保护、维修和改造。鼓励居民参与到规划设计、规划实施、古宅维修、景区整治等具体工作环节中来,形成新型“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模式。

在党家第21代传人党庚德看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关键在人心。党庚德告诉记者:“房子2到3年要维护一次,雨多的时候则是2年。房顶草要及时清理,破碎瓦片要及时更换。地面保护,就是下过雪及时把雪清理掉,平时用过的脏水不能随便倒,可能会损坏院子。每个人都要有这个意识,这样才能把宅子保护好。”

周文理同样持有这个观点。他谈到,许多人认为保护传统村落最关键的是资金,但其实,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于人,在于正确保护、利用与传承理念的转变,只有深入理解、真正热爱,政府、社会与村民共同努力,古村将新韵,定能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蓝砖白灰的“清水墙”、明清风格的“人字梁”……当人们徜徉在距今已有600多年,国内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党家村的时候,随处可见灵动活泼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兽首花草、祈福图案等被用在建筑显眼部位。而不少前来的游客更是为家家门前那对联、牌匾,墙砖上刻着的名言警句而津津乐道。

“这样的新民居,融现代生活功能与明清建筑风格为一体,为黄土高原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光彩,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作出了有益探索。”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老宅改造不仅是外壳的“修复术”,更是内在的“重生术”,既延续了老宅的生命力,也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浓郁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为当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末,党家村就开始着手发展旅游业。近年来,相继实施了党家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工程、党家村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工程等,有效地保护了党家村的文物古建安全。

党家村还重点利用旅游开发优势,鼓励发展农家乐、农家便民商店等第三产业,目前已经发展农家乐16户,商店5家;利用区位优势引导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已有樱桃采摘园2家,葡萄采摘园1家;鼓励多种类型的承包制;整合提高集体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益,加强对村集体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积极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当地遗产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延展文化遗产生命力,令这份流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党家村对开发仍持慎重态度。

有些居民利用自己的民居,开“农家乐”,接待游客吃住,这需要村委会事先考察批准,一要保证质量,二要考虑民居不受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在党家村纵横交织的巷道中间,人们认知中的旅游景点兜售纪念品的叫卖声,在这里听不到。

村领导想得更多的是,恢复村落原貌的工作还需要继续去做,保护好原有的更不是件易事。“每年需要维修的民居,我们资助25%,村民自己拿75%,维修也要报有关文物部门批准。”就是新建的房子,也还是须仿照原来的样子。

随着党家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往来参观小住的交通也越来越便捷,但正如党家村人所说,他们不敢掉以轻心的那样,一定要把传统村落保护好利用好。

据悉,陕西省渭南市现有43个中国传统村落、100个省级传统村落、18个市级渭南传统村落。2020 年,自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以来,渭南市深入挖掘保护传统村落中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加强对历史建筑和历史要素的保护,积极开展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利用探索和实践工作,编制了《渭南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建设了渭南市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集中展示渭南市传统村落保护成果。

(文章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2022 大河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