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智能 > >> 内容页

于晓春:大厂裁员潮叠加AI爆发的2023,学IT还能起薪8000吗?|世界百事通

2023-07-05 08:48:17 来源:观察者网

复杂就业形势下,考研名师张雪峰关于“报新闻学专业就打晕”的言论激起千层浪。

考研、考公热度持续不减,就业难、学历贬值的现实与网上流传的各种“天坑专业”段子,都影响着无数学子和家长的选择。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最蓬勃发展的时段,高就业率、高起薪的IT职业教育曾是许多985、211之外的学子改变命运的选项之一,然而,今年3月以来的大厂裁员潮,又影响了许多学生的心态,乃至影响到相关学校的生源。


(资料图片)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中国产业数字化逐步进入下半场的时点,相关IT人才缺口仍然高达1100万。在千锋教育上海校区校长于晓春看来,虽然学生信心在疫情后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大幅减少,既懂业务、又懂IT的双栖人才更加稀缺。如果只是想逃避就业压力,那去卷考研、考公,还真不如学一门技术。

以下是科工力量对IT职业教育机构千锋教育上海校区校长于晓春的采访实录:

于晓春(受访者供图)

科工力量: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很多互联网大厂都裁员,另一方面,经济不好往往驱使年轻人自我提升;你们身处行业当中,与学生、学校、企业等多方面都有交集,能否综合谈谈观察和感受?

于晓春:感受非常明显,当前的就业形势确实比较复杂,今年以来,许多互联网公司相继宣布裁员,某些企业都公开表示要裁减10%—20%的员工。这无疑给相关专业的应届生带来压力,也让在职员工的心态变得保守与不安定。另外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环境下,企业招聘预算缩减,导致整体的招聘需求下降,应届生面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我们现在会发现好多大学生考研、考公,职场人专升本,相关的培训机构也成了爆款。这里面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逃避工作难找,仅仅为了推迟自己的就业压力。

我们也经常跟学生说,如果你考公或者考研真的有明确目标,那很好,如果是逃避,倒不如去学一门技术,因为学会技术就业以后,会比那些考上研的人可能多出两年到三年的工作经验,如果是在行业的头部企业,收入不比研究生差,再去选择读在职研究生,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大厂裁员确实会影响IT行业的就业市场,但并不代表学习IT技术没有前景,大厂裁员主要影响大厂内部和周边企业,对整个IT行业的影响有限。事实上,IT技术仍然是一个高度需求的领域,尤其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各类资源相对很集中的地域。过去是信息化时代,如今是数字化时代,无论是金融、零售、制造、医疗、能源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IT技术支持。根据斯通维森咨询报告,2022年中国IT服务业市场规模将达5600亿,市场容量很大。数字化时代对数字技术人才需求更大。如Web、Java、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仍然较大,甚至有些在快速增长。

根据智联招聘报告,2022年,人工智能方向的工作岗位将增加200%,大数据方向将增加150%。单一技能人才面临“网约化”风险,“T型人才”需求增加。也就是说,仅懂前端技术的人才,需求增速放缓;但前端+人工智能、前端+产品经理的人才需求旺盛。广域、深度技能的人才更抗风险,高端技术公司招聘力度不减,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高端人才仍是企业的挖角目标。

还有一个现象,从我们实际接触的学生来说,今年特别明显的是,去年疫情期间大家对于找工作或者进大厂的期望值越来越低了,很多人就表示想优先选择离家里近一点的城市,我们千锋教育在全国大概有20多个城市都有布点。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对技术人才的吸引才有所回暖,毕竟一线城市拥有稀缺的行业高价值资源,并且资源相对集中,人才需求依然较大。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除了提供专升本和考研机会之外,他们也都在积极面对一些新领域,比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其实他们很早就开始布局了,但实际上对很多企业来说,能够获得拥有成熟开发经验和行业业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是他们首选,对很多刚毕业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技术先进入这个行业赛道里,通过2—3年行业经验提升自己综合工作经验是一条很不错的路径。

科工力量:之前有争议说年轻人不愿去工厂,宁愿送外卖或者开网约车,但从事这样的工作很难带来技能的提升,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于晓春:年轻人不愿去工厂主要是因为工作环境差、工资不高和技能提升空间小等原因造成的,这并非年轻人的错。制造业企业要想吸引年轻人,需要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更高工资和更好的职业发展路径。其实也正好说明我们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确不如零售、餐饮、金融等服务行业发展得快。

网约车也好,外卖也好,实际上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或者说数字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数字技术对不同行业的提升或赋能是参差不齐的,发展最快的行业依然是金融、零售、餐饮等服务行业。从比例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不是走得最快的,2022年信通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 55.7%,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均超过65%,而中国这一数字刚刚超过40%(国研中心王微,2023年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的演讲),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对比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中国的制造业占比更高,制造业的数字化是更难啃的骨头,相对金融和服务业来说,制造业场景更多,也更碎片化。

相对来说,这些数字化水平走在时代前列的行业,也获得社会融资等更多的资源配置,所以对年轻人来说,进入这些行业也算能够分享技术升级红利,获得更高的“性价比”。就拿我们上海校区来说,近年来看,金融领域的企业来招人,我们在上海培养的学生很容易被整班整班的要。起薪最低8000,有1年左右工作经验的话,平均薪资可达到12000的水平。

换句话说,如果制造业数字化水平能够整体提升,大部分人去工厂并不是拧螺丝,而是参与从事真正的智能制造,在工作环境和待遇及技能提升上对年轻人也会有吸引力。目前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这方面工作的空间很大,人才也很稀缺。考虑到送外卖和开网约车等工作面临技能提升空间小的问题,制造业工作一般更长期稳定,我会建议年轻人通过学习一门技术,选择有一定技术门槛,通过行业经验逐渐增加,可以找更大提升自己就业空间的岗位。

科工力量:年轻人如果想选择能够不断有发展的岗位,成长路径怎么规划呢?

于晓春:我觉得你首先要瞄准基础数字技术岗位,进入岗位以后,不断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要加深对行业和业务的理解。

现在最稀缺的是既懂业务也懂技术的交叉人才,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很多30岁以上的技术工程师在企业里是骨干,如果他们还有一定的业务等能力,能够把业务上的问题抽象出来,用数字化的手段加以优化,在企业里发展空间会很大。

所有行业都是一样的,未来最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培训IT技术以外,还会给学生上一些职业素养课,比方说,针对技术岗在企业中经常会遇到的与产品部门及其他部门协调时的问题,我们会提供表达能力训练,我们也会请一些已经毕业的老学员给大家去讲解实际工作中面临的行业开发环境中业务层面是什么样子,分享对整个行业和产业逻辑的理解等等。

很多企业也跟我们分享说,实际上技术是一个敲门砖,我们的学员进企业后,一般是从开发岗起步,后续要提升收入也好,提升能力也好,基本上三年以后纯技术就不是太重要了,或者说技术成了辅助,最重要的是对行业的理解,行业经验变得更加重要。假如你对行业的理解能力特别好,开发岗收入可能会是之前的三倍甚至以上。

关键词: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2022 大河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